冬至是24节气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。古时候人们对冬至也是很重视的,把它当作一个较大的节日来过,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,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。
过了冬至,白昼一天比一天长,阳气回升,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,也是一个吉日,应该庆贺。
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,我国就已经用测定出冬至来了,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出来的。
冬至作为节日,开始于汉代,盛于唐、宋,现在各地都有过冬至节的习俗,只是各个地方的习俗各有不同罢了。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、南方地区则有吃冬至米团、冬至长线面的习惯。不少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。还有的地方会杀年猪为过春节做好准备了。
每年农历冬至这天,不论贫富,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。有冬至到,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,中国人的食物如果能让它流传开来,并有群众基础,一定是有来源和说头的,就如果五月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一样,冬至吃饺子也是为了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。
张仲景是东汉人时候的人,他当时处在乱世,自己是长沙市长,后来干得不爽了,就辞职不干了,准备回自己家乡开个医院给老百姓治病。当时没有春运也没有高铁,所以只能是走回去,在回家的这途中走到白河两岸时看到乡亲面黄肌瘦,当时正好又是冬天,饥寒交迫,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,他便让自己的小弟,在南阳东关搭起医疗帐篷,支起大锅,在冬至那天免费给大家发放“祛寒娇耳汤”医治冻疮。
他把羊肉、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,然后将羊肉、药物舀出来切碎,用面包成耳朵样的“娇耳”,煮熟后,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“娇耳”,一大碗肉汤。人们吃了“娇耳”,喝了“祛寒汤”,浑身暖和,两耳发热,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。后来每年的冬至大家都学着做“娇耳”,只是用药材换包成食物,后来人们就把这个食物叫做“饺子”。
冬至吃饺子,是不忘“医圣”张仲景“祛寒娇耳汤”之恩。现在河南南阳,还有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民谣。
与《冬至不吃饺子会冻耳朵吗?》相关的文章>>